明清两代各式各样,古色古香的硬木家具,是我国古代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,尤其是作为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的明式家具,更是工艺美术宝库中的明珠,我国物质文化的优秀遗产。但是,令人惋惜的是,自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后,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和中国半殖民地化,大量精美的明清家具,也随着其他中国文物流失海外。许多明清两代18世纪以前的家具,辗转运到法国巴黎后,经过修补,整理,复原后,再经过古董商之手,高价流入世界各地收藏家及各国博物馆。
全世界到目前为止使用硬木做家具的,只有中华民族。中国人对设计的考虑是低层次的,对材质的考虑是高层次的,材质第一。就像我们不愿意在黄金里掺其他金属,要24K纯金,如果18K就觉得不大好,这是一个最朴素的观念。
所谓硬木,按科学表述是比重大于1,入水即沉的木头。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,晚明之前存在硬木家具。它和明晚的工具革命有很大关系,平木工具刨子的出现,使中国人开始使用硬木——就是黄花梨,紫檀这样的木头开始做家具。
硬木在古代很少应用,盖房子不合适,硬木收缩特别厉害,造房子特别容易收缩,只能做家具。只有海南人用硬木盖房,海南本身很潮,木头抽胀不厉害。总体上讲,我们在山区,内地看不到用这种硬木盖房子。
我们会错以为越硬的木头越耐腐,其实不是,硬木不像软木那样耐腐,很多黄花梨桌椅的腿,靠墙的烂得一点都没有了。
1990年代出现古家具热,大家忽然发现一个椅子能值10万块,就开始推崇硬木家具。其实过去也不便宜,但大家没有经济基础。收藏旧家具的人不到买新家具人的1%,就需要做,市场推波助澜。这时的古董热和王世襄先生那本书有很大关系,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。
目前,古玩市场上,偶尔也可见到一些明清家具,但以官皮箱,梳妆盒等小件器物为多,大件的如桌案,柜橱等在拍卖市场上亦略有所见,但价格不菲。面对这种情况,爱好我国传统家具的收藏者,也可以购买一些现今制作具有传统风格的硬木家具,它们既可作为生活器物,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情趣,几十年、几百年后,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收藏品吗? |